蓝星,蓝星(2)
兰5
“兰5”的全称是“硝酸用工业缓蚀剂”。1974年,化机院成立了工业缓蚀剂课题组,组织专门的技术力量进行攻关。
因为氧化的原因,一切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都会不可避免地生锈,化学工业体系里由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金属腐蚀与防护。防腐就是要脱氧去锈,使金属恢复本来面目。
然而酸在脱氧去锈的同时也会对金属本体造成伤害,缓蚀剂应运而生。缓蚀,顾名思义,延缓腐蚀的进程,它会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膜,既达到清洗的目的,也不会造成新的腐蚀。
“硝酸用工业缓蚀剂”一问世便受到业界瞩目,一举拿下了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但转身就被送到档案室睡大觉了。课题组的同志也做过一些推广,他们在周边几个省市开办培训班,挣一点培训费;出让专利,一次几百元资料费,仅此而已。
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奖励对象是国内外首创、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有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发明创造。“兰5”的效益在哪儿?档案室里的任建新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耗费了5年时间和无数心血的成果就这样一路沉寂下去?
兰州是一座庞大的工业城,因为遍布市区的工业装置呈现出独特的城市风貌。80年代初,这里已经云集了100多家大中型石化企业,覆盖炼油、化肥、农药、合成材料、化工机械等20多个领域,“兰5”的诞生显然无法脱离这一背景。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它没有用武之地?市场的突破点在哪里?是没有需求,还是需求本身没有被有效满足?
产业化风险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时,高达90%的科研成果都没能得到有效转化,即使在今天这个数字依然不容乐观。“兰5”要成为那10%吗?除了勇气,路径在哪儿、方法在哪儿?要知道90%的沉睡是相同的,而10%的风险却各有各的不同。
况且,“兰5”仅仅是一个缓释剂技术,要加入酸和清洗剂才能成为清洗液;有了清洗液,还要有与之配套的清洗工艺;两相结合,才能成为清洗技术;通过清洗技术服务客户,这才是他们最终的商业模式。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任建新必须反复寻觅、论证,甚至遭遇不可预知的风险。经过一番探究,他的目标逐渐集中在工业锅炉——相比其他工业设备,锅炉结垢的速度更快,更需要清洗;此外,锅炉属于单体设备,不像其他装置彼此相连,清洗时不需要停车、停产等复杂的程序。
工业锅炉清洗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他专程前往北京,拜访北京化工大学的专家,到首都图书馆查阅资料。这样一组数字带给他极大的震撼:全国共有工业锅炉42万台,其中北京地区22000台,甘肃全省4000多台。42万台锅炉因为结垢所导致的能源消耗令人触目惊心:垢体每增加一毫米,消耗的原煤是1750万吨,而当时中国每年煤炭的新增产能是850万吨,换言之,每两年增加的煤炭产能即被42万台工业锅炉的一毫米水垢全部吞噬。同时,锅炉结垢造成的腐蚀也会缩短设备寿命并带来严重的安全生产隐患。
这样一个庞大群体所产生的惊人能耗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及安全隐患令他深感不安。原本只是想创业养“家”的任建新对即将开始的事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现在,他越发坚定了要走的路,那就是用创新手段盘活科研成果做一些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