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军,“国企敬业好员工”获得者,2014年度 “中国化工奖章之美丽化工人”获得者,全国无机盐行业先进工作者,辛集化工高纯新产品车间主任,在25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怀着一颗对化工事业满腔热情的赤子之心,致力于科研技术的开发利用与推广,为无机盐行业的发展孜孜不倦、无怨无悔、执著追求。他用热爱、忠诚、责任、担当、感恩、奉献诠释着“敬业好员工”的优秀品质,家庭排行老三的他,被同事们钦佩地称呼为“拼命三郎”。
因为热爱,所以倍感快乐
每个人都有爱好,只有爱好才会从内心涌起干事创业的激情。一旦有了激情,就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1990年,陈英军毕业于河北化工学院(现河北科技大学),后分配到河北辛集化工工作。从此与无机盐化工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广袤深邃的化工领域不断地探索、掘取。
他从一名实习生做起,同车间一线工人一起跟班作业,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学习,从最基础的采样化验、分析计算、摸索规律、积累数据开始,白天重复日常工作,晚上静下心做笔记、画图纸,消化吸收,不断汲取着科学技术的乳汁。一组数据、一张图纸在他眼里就是“宝贝”,光笔记本就用了十几个,也养成了记笔记的好习惯。
有时,为了弄懂一个技术问题,陈英军蹲在大炉旁一待就是一个上午。他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与技术员讨论、争论,毫不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大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韧劲。期间,他还自学了水电、土木工程等相关配套知识,学会了电脑制图、筛图,并根据学到的知识,摸索着自己搞一些简单的工程设计,这些都为他日后大显身手、施展才华奠定了基础。
只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你就会倍感快乐,快乐地工作,收获的就是“快乐 ”。精力充沛的陈英军每天上班都要早到半小时,下班晚走半小时,从没有因为加班加点感到委屈。他说,我喜欢搞技术,走出校门,从事科研技术这一行,如果没有一线实践,没有工人师傅、技术员师傅的支持和帮助,不了解生产路线、工艺流程,就如同“盲人摸象”,只知皮毛,不懂全局。言为心声,克己勤勉,基层实践的经历为他日后工作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
因为责任,所以勇于担当
《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陈英军看了好多遍。他最欣赏该书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说的一段话:如果说智慧像金子一样珍贵的话,那么有一种东西更为珍贵,那就是忠诚。忠诚者不讲条件,不讲回报,只有责任与担当。
陈英军把忠诚当做一种责任、一种操守、一种人生最宝贵的品质。作为一名中层干部,他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讲理由,落实任务雷厉风行。在近25个春秋里,凡企业重大工程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初步设计、施工图纸的设计,到现场的“三通一平”、设备安装调试、试车等等都积极组织参与,充当骨干力量,与科研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21世纪初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所有制企业迅速崛起。在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下,辛集化工由于远离原料基地,生产成本高,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03年3月,以李占远为班长的辛集化工新一届班子经过认真调研,果断提出“南下建厂”的战略抉择。当年7月,他们在“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天柱县筹建天柱辛集钡盐厂,一期设计年产5万吨碳酸钡,计划2004年3月投产。从这一天起,不服输的辛化人开始新的创业历程。
异地建新厂,项目怎么设计,工程布局如何设计,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技术人员面前。时任技术中心副主任的陈英军首先要面对的是地质地貌的问题,他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赴现场,顶着烈日上山下沟,穿梭在树丛和水田之间。经过实地勘查,结合地势特征,陈英军带领部门人员制定出最佳施工方案,保障了土建施工进度。
浸取工序改造是新厂技术攻关的重点。原来以人力劳动为主,改为吊篮浸取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这项技术在化工同行业生产中没有先例。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建设期短,这项技术又没有先例,是否可行持有疑问,到期开不了工怎么办,为了保险起见,还是用“常规设备”。陈英军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个人观点:我们就是要做第一,第一个敢于“吃螃蟹”。他与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找资料、开研讨会,开展技术攻关,最终确定图纸和实施方案。事实证明在试车中一次成功,填补了无机盐技术攻关的又一项空白,陈英军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实现了“软着陆”。
2003年农历二十五,马上就要过春节了。这时因为某种原因,按合同计划给辛集化工制作雷蒙机的广西桂林某厂打来电话,说不能按期交货。距离开工点火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如果不能按期交货,后果可想而知。项目主管领导要求陈英军连夜赶到广西桂林,无论如何也要该厂按期交货。
心急火燎的陈英军再一次临时受命。赶到桂林这家生产厂后,他找到厂长开门见山地说:“天柱项目是我公司重点建设项目,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倒排了工期,就是要全力以赴按期竣工投产。贵厂为我们制作的雷蒙机是关键设备,公司派我来协助贵厂,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解决设备制造过程中,包括技术等在内的一切问题,项目早一天投产我们就会早一天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真诚和敬业精神感动了厂长,厂长握着他的手说:“请放心,我们一定按期交货。”之后立即把准备休假的销售处长叫来,一起研究设备加工的相关事情。一直等到加工辛集化工设备的原材料装上机床,陈英军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从广西桂林乘坐汽车辗转回到辛集时,农历甲申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微透的曙光正在悄然升起。
2004年3月28日,天柱一期年产碳酸钡5万吨、副产8000吨硫磺项目如期竣工投产。从建厂到投产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项目建设的“辛化速度”。
此后,陈英军和他带领的技术团队相继完成年产4万吨硫酸钡、副产2万吨硫化碱项目,天柱二期年产碳酸钡5万吨、副产8000吨硫磺项目以及年产1万吨碳酸钾、副产8000吨氯化铵项目的设计、建设工作。主导产品碳酸钡完成到原料主产地建厂的战略转移,彻底改变了受原料供应的制约瓶颈,辛集化工从此走上了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在异地新建项目的同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特别是在辛集北方总厂实施“两炉”改造过程中,陈英军充分吸收已有的经验,主持拆除原有的四条小型粗钡转炉,新上一条直径3.2米?菖52米的大型炉,炉尾配余热锅炉和高效湿式除尘器,建成当时国内同行业规模最大、产能最高、节能环保效果最好的大型粗钡转炉。投产后碳酸钡日产量达到150吨,达到了原来四条小炉的生产能力总和,节约用电、用水、用煤及人力成本等各项费用578万元;停开两台20吨链式锅炉,新上一台25吨沸腾炉,年节约燃煤7500吨,且可以返烧储备的原20吨链式锅炉的炉灰。这两项技改工程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全部收回了投资。
因为付出,所以频结硕果
陈英军是个有心人,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他既把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实践工作中,同时又通过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他相继提出了粗钡煅烧团球流态化浸取新理念、硫化碱稀碱水采用反渗透法提浓理论等,大部分理论经过试验成功后已经运用到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参与的《一种金属锶残渣中提取碳酸锶的方法》、《一种刀片粉碎机》等实用新型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多年以来,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无机盐行业专家、《无机盐工业》编委、审稿专家等职务,多次参与碳酸钡、硫酸钡、硝酸钡等无机盐产品国家及行业标准修订工作。先后在《现代化工》、《无机盐工业》、《非金属矿》等中心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约20多万字。他指导工程技术人员撰写科技著作,并推荐到化工专刊,采用率达100%。
2008年,《无机盐工艺学》编委会成立。《无机盐工艺学》是一本大型工具书,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我国无机盐工业的开拓者之一成思危任名誉顾问,原化工部副部长李士忠、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等任顾问,宁延生担任主编,130余位专家参与编写。陈英军凭着丰富的生产技术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基础,有幸成为了一名编者。
陈英军参与编写的第四篇“产品篇”中第十四章“钡锶化合物”,该产品篇是本书编写的重点,列入无机盐18类150余种主要品种的性质、规格、分析方法、生产工艺等内容。在编写过程中,他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国内外文献材料,阅读报刊,了解工业发展新动态,并广泛征求同行业科研技术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结合生产实践,有理有据地提出许多有见解的理论,不辱使命,按时完成任务,赢得了编委会的好评。
该书突破了原苏联无机盐工艺学的局限,对我国无机盐产品近30年的生产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是我国目前收录内容最全、最详实的一本工业产品工具书,同时也是化工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优秀巨著。2013年10月正式出版,立即引起业界的共鸣。
因为感恩,所以坚守奉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值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陈英军正面临着一场生命的考验。
2011年3月,经医院检查,他被确诊为肺癌,这个打击不是一般常人所能承受起的,但这个北方汉子的意志是坚强的,从他那温文尔雅的气质和若无其事的神态中,很难看出癌症患者的痕迹。虽然手术成功了,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右肺,并且要长期接受放化疗。
住院期间,公司董事长李占远等领导多次到医院看望、鼓励他,坚定他与病魔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关怀、鼓励,他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只要稍稍闭上眼睛,以前攻关的艰难、失败的苦恼以及成功的欢愉就会一股脑地涌上心头,历历在目。他对企业充满了感情,辛集化工的一草一木都会唤起他内心深处细腻而美好的回忆。
药物产生的生理反应逐渐显现出来,清瘦的身体越发显得单薄。他没有消沉,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同年7月,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和休养,病情有所好转,身体渐渐恢复。他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起初,爱人不理解,生气地说:“你自己的身体什么样还不知道啊?你是不要命了吗?再说家里经济也过得去,用不着你再去逞能了。”从没有见过爱人发这么大的火,他理解爱人的心情,和颜悦色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既然病魔没有征服我,我会继续工作。企业培养了我,我感恩企业。我工作我快乐,我快乐我健康,我会继续为化工事业作贡献!”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的陈英军,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他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企业,奉献给了热爱的化工事业。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先后主责或参与完成小粒径高纯碳酸钡、高纯碳酸锶、高纯硝酸钡、高纯氢氧化锶等项目技改及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培育效益增长点,加快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发展。其中“mlcc用高纯碳酸锶”、“纤维专用超细硫酸钡”、“?准3.2?菖52m大型回转窑替代?准2.1?菖32m回转窑”技术攻关项目,获得中国化工学会无机盐行业委员会“无机盐三十年”行业技术发明奖,为促进我国无机盐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现如今,陈英军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培养青年技术人才上。他提出:师傅带徒弟,一个师傅带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定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交给徒弟,自己走过的弯路不能在徒弟身上出现。在科研试验方面,他总是事必躬亲,制定实验指导书,详细列出实验步骤,有时时间允许他会手把手地指导。目前辛集化工一部分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可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了。
在与陈英军交谈中,笔者还意外地了解到,他从2008年起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向灾区捐款捐物,并通过“辛集市每月一善qq群”,为失学儿童筹集善款;以“一对一”方式资助的4名高中生,现已考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穷孩子,深感农村孩子求学的艰辛,我们的点滴爱心,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这是多么有功德的一件事啊。”他的善举正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陈英军情系化工,扎根企业,在平凡中闪现自己最夺目的光彩。